张克俊教授接受《焦点访谈》采访谈创新创业育人理念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高校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集聚之地,也是学子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同学们有着青春蓬勃的朝气和无穷的创意想法,但是缺经验、缺资源。怎么提升青年学子的创新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呢?一些高校近年来在帮助学生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下了很大功夫。2023年6月21日,《焦点访谈》节目采访了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克俊教授,就创新创业育人的理念进行了访谈。

目前很多高校中,在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不错成绩的,不仅仅有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年轻的在读本科生同样是锐意进取、表现不俗。浙江大学学生研发了一款智能型手机APP,名字叫作“谓尔”。研发团队的十几个人都是来自浙江大学不同专业的“00后”本科生,平均年龄只有21岁。“谓尔”是一个什么手机APP呢?这款APP每一个圆滚滚、很可爱的卡通形象,都对应着现实世界中一个真实的用户。简单来说,这款APP是通过数字算法,为用户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一个孪生的“自己”,这个数字版的“自己”,身上承载着用户各项真实的数据信息。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振阳:“我们用圆滚滚的形象去承载用户一些内在特质,只要用户授权给我们信息,我们可以收集用户不同方面的标签,包括睡眠、运动、健康、APP使用情况,把用户形象映射到虚拟世界里面。”

虚拟的卡通形象并不是机械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手机用户的日常活动,同步更新数据,手机用户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等各种变化都会在这个虚拟形象上得到及时反馈。给自己创造一个虚拟的数字形象,让它为真实的自己服务,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一创意始于2021年初。当时还在读大二的王振阳和几个同学在有了这个初步构想后,便向学校提交了一个项目方案,很快便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组建起了项目团队。

这些“00后”的本科生还处在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做这样的科研创新项目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但浙江大学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知识积累还相对薄弱,而拒绝这个项目申请。相反,学校还为像王振阳这样有意愿做科研、搞创新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克俊:“这是从课堂创意到课外实践,再到创业落地的项目。在积极性保护或者创造性保护这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参与感,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思考或者是创意,不要急于否定。对学生来讲,你的一个否定可能是非常致命的反馈,有可能停止了他这块的思考,也同时打击了他的自信。创新的自信力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打造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修相关课程。浙江大学党委学工部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徐国斌:“我们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100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创新意识的激发,到技能的培训,到项目的优化,再到项目的融资对接、孵化落地,有一套全链条式的模式。”学校对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都做了精心规划,还专门聘请了150多位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担任课程实践导师,为学生们手把手地传授相关知识,提供实践机会。

浙大校友、浙大网新科创董事长张四纲是“谓尔”项目的校外导师。每个月,他都会来到学校跟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为他们解答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疑问。从注册公司,到撰写商业计划书,再到和投资人接洽,有着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给学生们指导,弥补了学生们经验不足、资源短缺的短板,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除了提供课程和导师,浙江大学还提供场地、设备、资金,全方位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创业。经过不断努力,浙江大学的科研创新教育也取得丰硕成果,孵化了百余家创业企业,总市值超过千亿,其中上市公司4家、准独角兽企业12家。

浙江大学的鼓励创新教育模式是我国高校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缩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其中,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创新型人才尤为关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创业能力或者创业意识,通过教育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在科技领域,通过科研转化跟学生能力很好结合起来,培养出大量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所在高校的鼎力支持。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课程设计上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还在校园里建立起了孵化机制,支持同学们把创意变项目、把技术变产品,在校园里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也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创新赛道上奋力奔跑。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充满科技创新活力的大学校园。

您可能还喜欢...